二季度压力依然极大。目前的供应量过大是主要矛盾。
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郑建辉表示,当前,应进一步优化错峰政策为下半年做好准备,同时加快推动水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和政策工具实现水泥行业平稳发展。
本周三,在“分享汇·建材一周谈”水泥网APP视频号线上直播中,郑建辉深入探讨当前激烈的供需矛盾给水泥行业带来的影响。
具体如下:
以前我们说北方地区严重过剩,目前是西南,逐步向华东、中南过剩蔓延。南方地区也跟北方一样进行错峰生产,北方错峰的时间长,长江中下游的错峰时间短。
过去,北方通过错峰缓解了自身的供需压力也缓解了外围的压力。而长江流域的供需矛盾增加后,不仅增加了自身的压力,同时也在向外围施压,导致外围的错峰效用削弱,这种削弱也会越来越明显。
一季度,长江中下游湖北、浙江水泥产量创了历史新高,安徽也基本接近历史最高的位置。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水泥产量均较历史高位下滑超过5%以上。产量增加,库存也在增加,长江流域部分省份增加的产量并没有被市场消化,降价成了唯一选项。
我们认为,当前,应进一步优化错峰政策为下半年做好准备,同时加快推动水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和政策工具实现水泥行业平稳发展。
最后,水泥行业碳达峰不是全国部分省份的事情,而是所有省份的事情。最近浙江已经提出2025年前水泥总产量控制在1.2亿吨的目标,相当于较历史高值降低12%,未来两年至少要削减1500万吨的水泥产量,错峰生产则是重要手段。那么其他省份,尤其是水泥生产大省也应尽快拿出水泥行业碳达峰行动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计划。